让乡村工匠成为乡村振兴的“香馍馍”
更新时间:2024-05-20
浏览量:
有着“江南菜乡”美誉的乐平市,酿酒技艺及酒文化在当地同样占据着重要地位,居民口中的佳酿很大一部分来自当地古法技艺的纯粮酿造。在高圳村,至今还保留着一座老字号酒厂——百年徐氏酒坊。从小耳濡目染的徐锦彬作为第七代传承人从父亲手中接棒,在秉承古法酿造技艺上进行了科学革新,传承着百年“老味道”。(5月18日 江西日报)
乡村工匠,主要是指县域内从事传统工艺和乡村手工业,能够扎根农村,传承发展传统技艺、转化应用传统技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技能人才。毋庸置疑,徐锦彬就是一位出色的乡村工匠。大学毕业后,徐锦彬潜心研究草本酒曲秘制方法,不断提升改良酿制技艺,在国内首创出“塔前窖”草本原香型白酒。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外出打工经商,“乡村工匠”式微,一些传统技艺,因为无人问津,逐渐淡出大众视野,甚至面临消亡的风险。地方党委、政府转变观念,创新方式,充分挖掘本土非遗资源,助力文化保护传承,深度推动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进一步赋能乡村振兴,这很有必要。
培育和成就乡村工匠,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先行者和带头人,要进一步加大交流培训力度。一方面,要继续保持传统“传帮带”形式,进行现场言传身教式的交流和培训方式,实现乡村工匠知识和经验的传承积累;另一方面,要为乡村工匠提供更多学习现代经济管理知识的机会,为其提供科学的职业认证途径,让乡村工匠不仅具备传承力,还要具备引领力、创新力,更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在广袤乡村大地,乡村人才与“千金以求”的高层次人才相比,往往更有基础、更“接地气”,却头衔和名声远不如前者。要真正推动乡村人才从“大有可为”走向“大有作为”,就必须切实改变他们的“生存土壤”。要加大对乡村工匠等乡土人才的宣传力度,积极选树、表彰、推广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不断提高乡村工匠的职业认可度和社会影响力,让乡村工匠成为乡村振兴的“香馍馍”。(文艳)
上一篇:自觉以党的创新理论知识武装头脑
下一篇:上门入户,彰显基层干部的工作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