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先锋网
网站首页 前沿动态 社情民意 乡村振兴 群众路线 时代先锋 先锋观察 组工建设 教育之声 先锋评论 今日关注 党建之声 本网聚焦

以青春之我,耕好基层“责任田”

更新时间:2025-09-09 浏览量: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笔下的为民情怀,穿越百年仍叩击着当代青年的心灵。农村,是承载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根脉之地——从河姆渡的稻穗到黄土高原的窑洞,从桑蚕养殖的智慧到乡村集市的烟火,这里孕育了民族的基因,也书写过无数奋斗的篇章。然而,随着时代转型,部分农村仍面临治理效能不足、公共服务短板、产业活力待激发等挑战。如今,国家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基层治理的号角吹响,正是青年人大有可为的时刻:当以青春为笔,以基层为纸,在广袤乡土间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奋斗答卷。

以信念为炬,照亮基层前行之路。基层工作没有都市的繁华,却有走不完的田埂、解不完的难题——可能是暴雨后排查危房的泥泞,可能是调解邻里矛盾的琐碎,也可能是推广农技时的不被理解。若没有坚定的信念支撑,很容易在日复一日的平凡中消磨热情。“七一勋章”获得者黄文秀,放弃城市工作机会,主动请缨回到家乡百色革命老区,带着“让家乡变美、让乡亲致富”的信念,在脱贫攻坚一线奔波,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云南“90后”村官王秋婷,扎根哀牢山深处,用“要做大山里的一束光”的初心,带领村民发展柑橘产业,让荒山变成“金山”。对青年而言,扎根基层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把个人理想融入乡村振兴大局的清醒选择:唯有认清基层是“成长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将“为民服务”的信念刻进心里,才能在面对困难时不退缩、遭遇挫折时不彷徨,始终朝着让农村更美、乡亲更富的目标坚定前行。

以实践为舟,摆渡基层发展之航。“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基层工作最忌“纸上谈兵”。刚走出校园的青年,虽有专业知识储备,但缺乏与群众打交道的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些“短板”,唯有在实践中才能补齐。贵州“00后”驻村干部李娟,初到村里时,连方言都听不懂,她便跟着老党员走家串户,白天帮村民干农活、记诉求,晚上整理资料、学政策,最终用“接地气”的沟通方式,推动村里的饮水工程落地;陕西青年张哲,带着农业技术专业知识回到家乡,却发现课本里的种植方法不适应本地土壤,他便在田间搭建“试验田”,反复调整肥料配比、种植密度,最终摸索出适合当地的苹果种植技术,带动全村增收。青年扎根基层,既要“身入”更要“心入”:多坐群众的“炕头”、少待办公室的“案头”,多听“土话”“实话”、少讲“官话”“套话”,把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急难愁盼”的实际办法,在帮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过程中,既实现自我价值,更为农村发展注入鲜活动能。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基层沃土,既是考验青年的“试金石”,更是成就青年的“练兵场”。当青年以信念为指引、以实践为依托,把青春的汗水洒在田间地头、把奋斗的足迹留在村落巷陌,不仅能让农村焕发新的生机——让土路变成水泥路、让空心村变成产业村、让老人们的脸上露出更多笑容,更能在这片土地上收获成长,让青春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这,既是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更是青春最美的模样。(作者:张正)

文章来源:四川先锋发布 文章作者:

上一篇:擎旗砺志聚伟力,同心共筑新辉煌

下一篇:“适老”微短剧 莫成“坑老”收割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