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作风“紧”出“好日子”
更新时间:2025-09-11
浏览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去我们党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断成就伟业,现在我们仍然要用这样的思想来指导工作。”勤俭节约是传统美德的底色,更是铺就幸福生活的基石。过“紧日子”并非苛待生活,而是以理性规划为笔、以合理节制为墨,在生活与发展的画卷上勾勒“好日子”的轮廓。唯有懂得在当下“紧”得其所,方能在长远“好”得扎实。
要树牢观念,精打细算,筑牢俭朴根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把“紧日子”过在实处,首在从思想上摒弃铺张陋习,在日常中践行精打细算。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集体运转,俭朴的观念都能让资源用在刀刃上,避免“寅吃卯粮”的窘迫。张桂梅校长在华坪女高办学时,多年省吃俭用,一件外套穿十余年,将有限的资金全部投入学生学费与校园建设,正是这份“紧”,让数千山区女孩圆了求学梦。要让“紧日子”的观念扎根,需从一餐一饭、一文一钱的细节做起,不追奢靡、不贪浮华,在点滴中积累生活的底气。
要聚焦重点,合理分配,把准用度方向。“取之有节,用之有度。”过“紧日子”不是盲目缩减,而是精准把控资源流向,把“紧”的力度用在非必要支出上,把“松”的温暖落在民生关键处。若不分主次地“一刀切”节省,只会本末倒置;唯有瞄准重点、合理分配,才能让“紧日子”成为“好日子”的跳板。浙江“千万工程”推进中,不搞耗资巨大的形象工程,而是将资金优先投入农村污水治理、道路硬化等民生实事,省下的“闲钱”用于培育乡村产业,既过好了“紧日子”,又让乡村面貌焕新、村民收入增长。要把握用度的“方向盘”,需分清“必要”与“冗余”,把资源集中到发展急需、民生关切的领域,让每一分投入都有实效。
要着眼长远,积少成多,铺就幸福之路。“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紧日子”的价值,在于以当下的“省”为未来的“好”积蓄力量,它不是短期的权宜之计,而是着眼长远的生活智慧。若只图当下安逸而铺张浪费,未来难免陷入困局;唯有肯过“紧日子”、善过“紧日子”,才能在时间的沉淀中收获“好日子”的甘甜。塞罕坝林场建设初期,三代林场人住窝棚、啃干粮,省下物资用于树苗培育与管护,不搞短期消耗,凭“紧日子”的坚守让荒漠成林海,如今不仅改善了生态,更带动了周边旅游与林下经济,让“好日子”有了坚实依托。要将“紧日子”的坚持化作长远的规划,不贪一时之快,不图一事之奢,在持续积累中为“好日子”筑牢根基。(作者:郑勇钢)
上一篇:致敬“五线谱上的战士”:以赤诚奏大国强音
下一篇:以担当奉献书写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