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先锋网
网站首页 前沿动态 社情民意 乡村振兴 群众路线 时代先锋 先锋观察 组工建设 教育之声 先锋评论 今日关注 党建之声 本网聚焦

少想“我有啥” 多谋“民需啥”

更新时间:2025-09-12 浏览量:

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常困于“级别高低、待遇多少”的自我盘算里,工作缺乏热忱,行动迟缓无力,“躺平”心态悄然滋生。这种状态,消磨的是个人斗志,损耗的是事业机遇,辜负的是群众期待。干部干部,干字当头。要走出这种困局,就必须把心思从计较“我有啥”转向思考“民需啥”,以百姓心为心,以群众事为事,真正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到实处。

主动转变思想认知,跳出“利益本位”陷阱。党员干部要从根本上扭转“拿工资干工作”的雇佣思维,深刻认识到公职岗位不是端在手里的“铁饭碗”,而是扛在肩上的“责任田”;党员干部身份不是炫耀的“头衔”,而是沉甸甸的“承诺”。必须从思想深处拆掉“利益计较”的围墙,通过持续的学习教育和党性锤炼,看清“躺平”之害、重拾奋斗之志。只有树立起“为民做事”才是最大政绩的观念,才能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担当”,把岗位真正作为服务群众的平台。

深入基层“接地气”,以实践深化思想转变。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难题,走到群众身边都是办法。要让党员干部真正走进田间地头、居民院落,通过“拉家常”“院坝会”等方式,收集群众在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诉求。在解决群众问题的过程中,让党员干部亲身体会“为民办事”的价值,用群众的认可、问题的解决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认知,摆脱“高高在上”的官僚思维,让“为民服务”成为思想和行动的自觉。

创新工作方法,以思想转变推动能力提升。思想转变后,需配套创新工作方法,避免“想干事却不会干”的困境。要鼓励党员干部打破旧思维、老办法,善用新工具、新机制,把服务高效送达群众身边。在政务服务领域,推行“一窗通办”“线上办理”,简化办事流程,减少群众跑腿次数;在基层治理中,运用“大数据”“网格化”管理手段,精准排查矛盾隐患,提前介入调解;在民生项目推进中,引入群众监督机制,邀请村民代表、社区居民参与项目规划、建设、验收全过程,确保项目符合群众需求。通过机制创新,让想干事、能干事的党员干部有舞台、有支撑,让“躺平”者无处可躺。

完善考核激励,以正向导向巩固思想转变成果。要坚决改变“干好干坏一个样”,建立以“为民实效”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将群众满意度、民生问题解决率、项目推进成效等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让考核真正成为检验党员干部思想转变、实绩成效的“试金石”。对思想转变彻底、为民服务表现突出、群众认可度高的党员干部,在评优评先、职级晋升中优先考虑;对思想僵化、仍存躺平思想、工作敷衍塞责的党员干部,及时进行谈话提醒、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予以问责,真正形成“实干者得实惠、躺平者没市场”的鲜明导向。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扪心自问:入党为什么、在岗干什么、身后留什么。唯有少想“我有啥”,多谋“民需啥”,把为民初心化作日日行、常常做的具体行动,才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新征程上写下俯仰无愧的答卷。(作者:柴熙钦)

文章来源:四川先锋发布 文章作者:

上一篇:汇聚三方力量,共筑清朗网络空间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