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偏“能者多劳”提倡“劳者多得”
更新时间:2025-09-26
浏览量:
近日,中国组织人事报刊发的《“快牛”勿用鞭打》一文引发广泛热议,文章直指当前工作中“能者多劳愈劳,庸者清闲更闲”的怪象。“能者多劳”本是对能力的认可,但若异化为“鞭打快牛”的借口,便会挫伤工作积极性。唯有纠偏失衡的劳动分配逻辑,建立“劳者多得”的正向激励机制,才能激发队伍持久活力。
“能者多劳”的异化,根源在于管理惰性与制度缺失。一些管理者为求工作便利,习惯性将繁重任务压给“快牛”,这些效率高、责任心强的骨干沟通成本低、成功率高,久而久之成为“干活首选”。这种“宁愿一个快牛干,也比十个慢牛强”的短视思维,本质是分工不合理的懒政表现。更关键的是考核激励机制的缺位,部分单位考核侧重即时成效,既未建立“多劳”与“多得”的价值对等,又未形成“奖优罚劣”的鲜明导向,反而滋生“多做多错、少做少错”的消极心态。当“快牛”连轴转却无额外回报,“慢牛”闲旁观仍待遇不减,公平底线便被彻底打破。
对“快牛”而言,长期超负荷运转会逐渐透支身心,从“骨干”熬成“苦役”,甚至因忙中出错失去评先机会,最终要么心劲尽失沦为“慢牛”,要么选择离开造成人才流失。对“慢牛”而言,缺乏任务压力与成长动力,会愈发安于现状、消极懈怠,形成“干与不干一个样”的惰性循环。从组织层面看,少数人劳累、多数人闲置的结构性困境,会扼杀队伍成长潜能,削弱整体凝聚力与战斗力,最终导致“快牛累垮、慢牛依旧”的效能滑坡。
纠偏“能者多劳”,核心是将“鞭打压力”转化为“激励动力”,让“劳者多得”落地生根。首先要转变管理观念,摒弃“依赖骨干、忽视整体”的路径依赖,把全员能力培养纳入规划,既发挥“快牛”的示范作用,更要通过帮带培训挖掘“慢牛”潜力。其次需健全考核激励制度,建立以实绩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明确“干好干坏”的差别待遇,政治上优先考察提拔,经济上落实绩效奖励,精神上加强表彰宣传,用实打实的回报让“快牛”快得称心。还要优化任务分配机制,结合岗位职能定岗定责,对不作为者制定约束措施,避免“能者无限加码、庸者无事可做”的失衡。
“能者多劳”的核心逻辑,从来不是“能者多累”,而是能力与责任的对等匹配;“劳者多得”的本质追求,也不只是简单的“多拿报酬”,更是对劳动价值的尊重、对奋斗精神的激励。唯有破除“鞭打快牛”的惯性思维,构建起公平、透明、可持续的激励机制,才能让“快牛”更奋进、“慢牛”赶上来,形成群牛奋进的生动局面,为事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作者:郑鑫)
上一篇:以阅兵之魂,铸时代新风
下一篇:年轻干部需铸好“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