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先锋网
网站首页 前沿动态 社情民意 乡村振兴 群众路线 时代先锋 先锋观察 组工建设 教育之声 先锋评论 今日关注 党建之声 本网聚焦

抓实作风建设,筑牢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

更新时间:2025-11-04 浏览量:

群众看干部,最先看作风。从田间地头的“蹲点调研”到办事窗口的“耐心服务”,从项目推进中的“务实担当”到面对诱惑时的“清正廉洁”,党员干部的作风不仅是个人形象的“名片”,更是党和政府公信力的“基石”。当前,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抓牢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既是破解基层难题的“金钥匙”,也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引擎”,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作风建设是拉近干群距离的“连心桥”,容不得半点“虚浮气”。“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进群众中全是办法”,这句基层流传的俗语,道破了作风与群众关系的核心逻辑。有的干部下基层“走马观花”,隔着车窗看民情、对着材料听汇报,看似“走了流程”,实则与群众“隔了心”;有的干部面对群众诉求“踢皮球”,“这个不归我管”“你找其他部门”的推诿之语,让群众寒了心。反观那些受群众爱戴的干部,无不带着“泥土气”——他们会坐在村民的炕头拉家常,把 “产业帮扶”的政策掰成“种什么能赚钱、怎么卖能增收”的实在话;会守在办事窗口手把手教老人操作手机,把“最多跑一次”的承诺落到“不让群众多等一分钟”的行动上。优良作风的本质,是“心里装着群众”的初心:少些“官架子”、多些“烟火气”,少些“空话套话”、多些“务实举措”,才能让干群关系从“疏远”变“亲近”,从“陌生”变“信任”。​
      作风建设是推动工作落实的“压舱石”,来不得半点“假把式”。“千条万条,不抓落实就是白条;千招万招,不抓落实就是虚招”,作风实不实,直接决定工作成效好不好。在乡村振兴一线,有的干部把“规划图”当“施工图”,项目刚启动就急于“报成绩”,导致产业项目“半途而废”;在民生服务领域,有的干部把“政策文件”当“工作成果”,补贴发放“慢半拍”、问题整改 “打折扣”,让群众的“期待值”变成“失望值”。而作风过硬的干部,总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他们会为了打通乡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顶着烈日逐村调研路线;会为了解决老旧小区“停车难”,反复协调各方制定方案,哪怕多跑十次八次也不放弃。优良作风的关键,是“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的担当: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以“钉钉子” 精神把每一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才能让政策落地生根,让群众得到实惠。​
      作风建设是抵御风险诱惑的“防火墙”,经不住半点“松口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作风上的小问题若不及时纠正,很容易演变成廉洁上的大风险。有的干部认为“吃一顿饭、收一张卡不算事”,逐渐在“人情往来”中放松警惕;有的干部把“权力”当“特权”,在项目审批、资金使用中搞“暗箱操作”,最终触碰纪律红线。相反,始终绷紧作风之弦的干部,总能守住“底线”、不越“红线”,在面对利益诱惑时果断拒绝,不被“人情”绑架。优良作风的底线,是“清正廉洁、严于律己”的自觉: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管好自己的手、管好自己的嘴、管好自己的腿,才能在各种风险考验面前站稳脚跟,永葆党员干部的政治本色。​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新时代对党员干部的作风提出了更高要求,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把作风建设当成“终身课题”:以“为民”为导向,校准作风建设的“方向标”;以“务实”为准则,锤炼干事创业的“硬本领”;以“廉洁”为底线,筑牢拒腐防变的“安全线”。唯有如此,才能以优良作风赢得群众信任,以过硬本领扛起时代使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作者:胡凌凯)

文章来源:四川先锋发布 文章作者:

上一篇:“学”为先 “干”为要 “新”为径 展现基层干部新作为

下一篇:以“组织之力”激活“市场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