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先锋网
网站首页 前沿动态 社情民意 乡村振兴 群众路线 时代先锋 先锋观察 组工建设 教育之声 先锋评论 今日关注 党建之声 本网聚焦

打造人才培养的“塔尖工程”

更新时间:2025-11-04 浏览量: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宣布2026年拟招收5000名博士,此举并非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的精准布局。如果说优质本科扩容是筑牢人才培养的“地基”,那么博士培养便是打造人才金字塔的“塔尖工程”,在《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引下,正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注入深层次人才动力。
      以就业方向锚定培养,书“精准答卷”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大到一个国家,小至一个单位,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了未来,各地对拔尖人才的需求比以往更加迫切。新时代下就业已经不再是人才培养的“后置考题”,而是贯穿全程的“前置导向”,人才培养也有了更清晰的靶向。这份“精准答卷”,本质是让人才成长与国家战略需求同频共振,不再是实验室里的“闭门造车”,而是瞄准核心技术领域的按需育才。高校不再单纯依据学科传统设定培养方案,而是深入企业、科研院所调研需求,将芯片研发、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领域的岗位标准,转化为课程体系中的具体模块。让拔尖人才不再是“通用产品”,而是契合国家战略需求的“私人定制”,每一份毕业答卷,都成为汇聚国家发展力量的“精准注脚”。
      以多元融通打破壁垒,做“温柔推手”推动培养体系革新。现代科技突破与社会难题破解,离不开多维度智慧的交织,从芯片研发到智慧医疗,无一不需要跨层级、跨领域的能力支撑。而拔尖人才培养中,本研断层如“层级鸿沟”,让新生难入科研门径;学科专业壁垒似“领域孤岛”,又困住创新活力,成了人才提质的“拦路虎”。推动变革,关键要以“融通”为钥。本研融通不是简单衔接,而是让本科科研项目成为博士研究的“预演”,用贯通课程搭建从基础到前沿的阶梯,帮博士筑牢根基、少走弯路;学科专业融通更非生硬拼凑,而是打破专业边界,让文理思维碰撞出理性与温度兼具的方案。唯有这般打破层级与领域的隔阂,才能让思想在交叉处迸发火花,让其成长为能扛时代使命的拔尖人才。
      以制度改革优化评价,把“青胜于蓝”作为事业最大成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育人本质需要以尊重成长规律、兼顾多元价值的评价导向为根基。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陈旧评价体系,既扭曲师生行为动机,又扼杀潜心育人与原始创新的土壤。促人才提质,必须要有人才评价机制和管理机制的配套改革。高校遴选一批学术建树高,师德师风优良的教师参与拔尖人才培养工作,在考核评价、职称晋升和薪酬激励中考量教师对拔尖学生培养的投入程度等要素。对教师突出教书育人导向,以教学投入、课程创新、学生指导成效及长远发展为核心指标;对学生破除“分数至上”,以多元评价重视其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更需营造甘为人梯的文化氛围,让“青胜于蓝”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最大成就,为人才成长提供肥沃土壤。(作者:孙洋)

文章来源:四川先锋发布 文章作者:

上一篇:以“组织之力”激活“市场之能”

下一篇:破除短视频的“信息茧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