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守成”之茧 兴“进取”之风
更新时间:2025-11-05
浏览量:
党员干部作为治国理政的“关键少数”,是推动改革发展的“领头雁”、服务群众的“主心骨”。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改革攻坚面临“硬骨头”,民生保障遭遇“新课题”,科技创新迎来“深水区”。若党员干部一味抱着“守成求稳”的固化思维,以“不出错”为信条、以“过得去” 为标准,安于现状、畏缩不前,不仅会错失发展先机,更会辜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唯有主动打破思维桎梏,以开拓进取的锐气、敢闯敢试的勇气、善作善成的底气勇挑重担,方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合格答卷。
守成求稳的本质是责任缺失与能力不足。“守成求稳”看似是“求安避险”,实则是对责任的逃避、对使命的懈怠。部分党员干部将“不出错”作为工作的最高标准,抱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的消极心态,遇到难题绕着走、碰到矛盾往上推。他们迷信老经验、依赖旧路径,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既缺乏突破常规的勇气,也没有破解难题的本领,最终在“平稳”中陷入“平庸”。
这种思维不但侵蚀事业根基、疏离干群关系,更有可能成为阻碍时代前进的“隐形毒瘤”。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面对产业转型、项目攻坚等硬任务,缺乏 “敢为人先” 的闯劲,最终在“等靠要”中错失机遇,让发展差距越拉越大;在群众诉求日益多元的今天,墨守成规无法回应民生新期待,只会让干群距离越隔越远。无论是乡村振兴的硬骨头,还是科技创新的攻坚战,都需要敢闯敢试的锐气,而非安于现状的惰性,若一味求稳怕错,只会在“平稳”中陷入“平庸”,在“等待”中错失良机。
打破固化思维需筑牢“敢为”的思想根基,锤炼“善为”的过硬本领。打破守成求稳的思维,首先要树立“无功便是过”的责任意识。党员干部的权力源于人民,履职尽责是本分,主动作为是担当。要深刻认识到,“稳”不是停滞不前的借口,而是“稳中求进”的前提,真正的稳是在进取中的从容、在实干中的笃定。要摒弃“怕出错、怕担责”的顾虑,把岗位当作干事创业的平台,把挑战当作成长进步的契机,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主动谋事、大胆干事。其次党员干部要主动走出 “舒适区”,加强对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不断提升把握规律、破解难题的能力。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基层一线调研,找准制约发展的堵点难点,用创新思路、务实举措打开工作新局面。既要敢于突破旧有模式,又要善于借鉴成功经验,在探索中前行、在实践中完善。
时代呼唤担当,发展需要进取。党员干部要主动摒弃守成求稳的固化思维,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在各自岗位上勇于突破、积极作为。唯有如此,才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人民幸福生活筑牢坚实根基。(作者:胡凌凯)
上一篇:破除短视频的“信息茧房”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