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面子” 涵养“里子”
更新时间:2025-07-24
浏览量:
近日,四川遂宁公职人员孙先生分享了其利用业余时间送外卖的经历。公职人员、做副业等关键词的叠加,让网友们争相讨论。此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明确,公职人员开展副业需严格遵循《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条例》等相关规定,并明确了体力劳动是合规兼职。
在很多人眼里,公职人员端的是铁饭碗,吃的是国家饭,旱涝保收,是最高枕无忧的职业,还需要做兼职,是不是有点“没苦硬吃”?也有人担忧公职人员兼职分散工作精力,导致本职效率下降。这些想法其实都源于对反映出对公职人员职业优越性的刻板认知,忽视了其工作职责和生活状况的多样性,有些也失于片面和偏激。
面对网友质疑,孙先生坦言“没觉得掉面子,都是服务行业”,这种放下面子,涵养本心,才是公职人员应有的本色。公职人员的身份不该被美化,也不具有优越性,而是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孙先生能坦然放下“身份包袱”,认为无论是在办公室处理政务,还是夜晚在街头送外卖,本质上都是在为人民服务,这种万物归真的职业观,确是不可多得的质朴心性。
政策允许公职人员在不影响本职工作、没有利益冲突的前提下开展副业,本质上是对现实需求的回应,既缓解基层人员的经济压力,也能为市场注入活力,让社会资源更灵活地流动。实际上,公职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合法从事送外卖等副业,恰恰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理念。在合规申报的前提下,这种接地气的兼职行为具有多重积极意义:一来,通过亲身体验服务行业,能更真切地了解民生疾苦,为政策制定积累实践经验;二来,合理增加收入既能缓解基层公务员的经济压力,也能消除“官本位”思想,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现实中,有的公职人员总是端着“官架子”,打着“官腔子”,伏不下身子,放不下面子,久而久之,这种脱离群众的作风会形成恶性循环。一方面,群众对“官老爷”的疏离感日益加深,干群关系逐渐演变成“你讲你的政策,我过我的日子”的割裂状态;另一方面,公职人员沉溺于权力幻觉中,决策时容易脱离实际,出台的政策往往成为“空中楼阁”。更甚者,这种官僚主义会在体制内蔓延,年轻干部耳濡目染之下,也可能模仿这种“高高在上”的做派,导致整个政治生态逐渐丧失活力和创新力。
好面子一文不值,好里子千金难求。涵养里子,更多的是守初心、知本心。公职人员合法做副业的过程中要守住“不影响主业、不触碰红线”的底线,注意不搞特权、不谋私利、不徇私情,按实向组织汇报经营所得。各地政府要根据实际研究,完善制度和流程层面堵住监管漏洞,同时强化职业伦理教育,更好地维护公职人员的公众形象。(作者:冯琴)
上一篇:在烟火气中架起党群 “连心桥”
下一篇:“消费补贴”撬动养老保障的支点,更需长流水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