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火气中架起党群 “连心桥”
更新时间:2025-07-24
浏览量:
“到点了到点了,蹭饭蹭饭”“大娘,添双筷子可中啊”,最近,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生铁冢镇范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凭借一句句亲切的吆喝和自带食材去老乡家“蹭饭”的视频,在网络上收获了很多关注,被网友亲切地称为“蹭饭书记”。“蹭饭书记”的走红,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背后是深入群众、贴近民心的工作方法,也是党员干部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生动体现。
“蹭饭”,蹭出的是为民服务的真心。从最初的“蹭饭”失败到如今“档期”爆满,董桂林也从村里“陌生人”变成了群众“自家人”。他之所以能够迅速融入群众,关键在于他放下了架子,把自己当成了村民的一员。他带着面粉、鸡蛋、牛奶等生活必需品去蹭饭,既不给群众增添负担,又能表达自己的心意。他与村民围坐在一起,唠家常、谈心事,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深刻内涵,让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蹭饭”,蹭出的是调查研究的实招。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董桂林没有把驻村工作停留在文件上、会议中,而是走进村民的日常生活,以“蹭饭”为契机,开展沉浸式调研。在饭桌上,村民们放松了警惕,打开了话匣子,他也得以真正了解民情,倾听群众的心声。这种调研方式,比传统的走访、座谈更加真实、有效,能够让干部听到群众的真心话,掌握第一手资料,为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提供有力依据。
“蹭饭”,蹭出的是乡村振兴的希望。董桂林不仅通过“蹭饭”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还利用短视频平台,把“蹭饭”的日常记录下来,让更多人看到了乡村的烟火气和发展潜力。他的视频走红网络后,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点赞,也为范庄村的特色农产品打开了销路。蒲公英茶、五香烤鸭蛋等农副产品订单激增,流量正在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正能量。他用自己的努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一枝一叶总关情,最是“蹭饭”动人心。“蹭饭书记”走红,让我们看到了基层干部的新形象、新作为,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党和群众的鱼水深情。“蹭饭书记”不只是一个网络标签,而是一种工作常态,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真正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基层实践。这不仅是基层治理的创新探索,更是为人民服务的生动注脚。希望广大基层党员干部都能像董桂林一样,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群众、融入群众,在“蹭饭”中听民声、察民意、解民忧,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书写新时代的奋斗华章。(作者:刘欢)
上一篇:莫让民生工程变“盆景”
下一篇:放下“面子” 涵养“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