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先锋网
网站首页 前沿动态 社情民意 乡村振兴 群众路线 时代先锋 先锋观察 组工建设 教育之声 先锋评论 今日关注 党建之声 本网聚焦

莫让民生工程变“盆景”

更新时间:2025-07-23 浏览量:

近日,央视记者在山西稷山县走访时了解到,当地花费230多万元建了23座新公厕,却全部紧锁大门,而百米开外,村民依旧使用气味难闻的旱厕。这些本该方便百姓的设施,成了“只能看不能用”的摆设,民生工程变成“景观工程”,这一现象暴露出基层治理中脱离群众的形式主义顽疾。

项目立项轰轰烈烈,资金拨付分毫不差,工程验收看似严谨,却把“建成”当成唯一目标,“使用”属性被抛诸脑后。村委会工作人员声称“产生费用”“担心村民素质不高带来维护难题”,这些理由背后是“重建设、轻管理”的政绩观偏差。管理者担忧“维护难题”而选择一锁了之,实则是将村民视为“麻烦来源”,而非服务对象。这种以“管理”之名行“懒政”之实的态度,是公共服务意识的严重缺失。

这些紧锁的公厕,也反映出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脱离群众的弊端。规划时未能认真听取村民的实际需求,建设时没有周全考虑水源保障和维护问题,最终让“厕所革命”变成冷冰冰的数字指标。稷山县的情况并非个例,这种“目标上级定,方案办公室出,验收会议室过”的工作模式,在决策过程中就将村民的真实需求和生活困难层层过滤、层层忽视。

小小公厕,关系民生大事。要防止民生工程变为“景观工程”,必须根治“为建而建”的形式主义思维。当务之急是构建“建管用并重”的全链条责任闭环。

首先要把责任落到实处。规划立项之初,必须将长期运维成本、管理责任主体、村民使用习惯纳入通盘考量,写入项目书,作为审批和验收的核心要件。建立从县到乡再到村的清晰责任链条,明确每个环节的监督主体和问责机制。将公厕的开放率、使用率、村民满意度纳入干部考核指标,对“建而不用”“锁门迎检”的行为严肃追责。

其次要解决资金难题。破解“没钱维护”的困局,需探索可持续的资金模式。一方面,财政预算应明确划拨公共设施后续管护专项资金,确保“有钱办事”。另一方面,可因地制宜探索多元投入机制,如条件允许的村庄,可引入村集体适当补贴、探索“以商养厕”、或村民自愿缴纳少量清洁费等模式,形成“财政补一点、集体出一点、社会筹一点”的合力。同时,资金使用必须公开透明,接受村民监督。

此外还需激发村民的主体作用。厕所是为村民而建,村民也应是管理和维护的重要力量。改变“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思维定势,通过村规民约引导、设立公益性岗位、评选文明户等方式,鼓励村民参与日常监督、维护保洁,形成共治共享的氛围。将“钥匙”交给村民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让村民对公厕的开放、卫生和服务拥有话语权。

稷山县新公厕的锁头,锁住的不仅是洁净空间,更是民心向背。若让民生工程变为仅供参观的“盆景”,既浪费公共资源,更会侵蚀政府的公信力。只有以实际使用为根本,以百姓需求为中心,真正压实责任、完善机制、发动群众,才能打开这把形式主义之锁,让每一分投入都化作惠民实效。(作者:郑鑫)

文章来源:四川先锋发布 文章作者:

上一篇: @选调生:打好根基方致远

下一篇:在烟火气中架起党群 “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