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生:打好根基方致远
更新时间:2025-07-23
浏览量:
又是一年选调生入职之际,同批选调生,初入机关时皆意气风发。五年后便见分野,十年后有人已崭露头角,二十年后更有人主政一方,而另一些学历耀眼的博士、硕士却仍在原地徘徊。这人生赛道的分水岭,非关起点高低,而在于是否深扎“德、能、勤、廉”四字根基。
德为基,立身之本首在正心。政治品德是核心,广大选调生须怀一颗报国为民的赤子之心,对党、国家和事业忠诚无私。政治情商亦不可或缺——懂规矩、知进退、善团结。尊重领导,多请示沟通;善待同事,在交流互鉴中凝聚合力。工作讲程序、重团队协作,摒弃个人英雄主义。更需放下“小我”,领导未采纳建议不必耿耿于怀,岗位调动不挑不拣。年轻时的多岗位历练皆是财富,恰似拼图,终将在关键处绽放光彩。团结能力更是关键政治素养,选调生需以“争千秋万代”的格局处理人际关系,在团队中扮演“润滑剂”而非 “搅局者”。正如王乃学指出的,“单位团结出问题就是副手的责任”,这种担当意识要求选调生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能以大局为重,以包容之心化解矛盾,以协作之力推动事业发展。
能为翼,真才实学方破迷雾。机关百人竞逐,凭何脱颖而出?须有一技之长,更须警惕“油条干部”陷阱,而应真正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莫满足于借职务光环“辗转腾挪”——用甲地经验问乙地,看似高明实为空虚。还要有担当精神,接受任务时的“反复请示”看似谨慎,实则暴露了担当不足。真正的能力体现在“把山头拿下来”的执行力——既要有统筹全局的战略思维,又要有因地制宜的战术灵活性。领导交办撰写总结,应当亲力亲为、梳理全局,而非分包众手、拼凑成文。此外,反思能力亦为至宝,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广大选调生要建立“问题导向”的思维模式,看到优秀案例时思考“为何能成功”,遇到失误时追问“如何避免重蹈覆辙”。通过持续的自我迭代,将他人的经验转化为自身的能力,这正是成长型干部的核心特质。
勤作舟,厚积薄发终遇东风。人生长跑,胜负常在“勤”字功夫。龙永图的故事堪为典范:在中联部时,他夜夜苦练翻译,将《参考消息》文章英汉互译、对照精进。一场临危受命的紧急翻译,因他厚积薄发而精准完成,由此开启外交生涯的转折点。多年后,又因精通美国南方口音,在关键谈判中为李岚清同志担任翻译,再获擢升。这印证了“机会垂青有准备者”的永恒真理。毛泽东同志52岁在七大作《论联合政府》报告,其视野之宏阔、论述之精辟,正是终生勤学之果。选调生尤当警惕,学历光环并非永久通行证,一旦停止学习,便是进步终结之时。笔耕亦是“勤”之要义——以文章淬炼思想、深化研究,将实践升华为系统性解决方案,这种“以文辅政”的能力,要求选调生既要做好“实干家”,更要成为“思考者”。
廉为盾,守住底线一生安澜。年轻干部常遇生活重压,然而廉洁底线关乎政治生命。面对“六过”陷阱(爱好过俗、交友过滥、生活过奢、私事过多、口气过大、读书过少),选调生需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自觉筑牢防线。从拒收200元购物卡的小事做起,在生活压力与利益诱惑面前保持定力,这不仅是对个人前途的负责,更是对政治操守的坚守。广大选调生要守好底线,关键时刻脑中警钟长鸣,顶住压力、守住清白,方得一生平安坦荡。(作者:段海芹)
上一篇:“公交+快递”,让公共服务与民生需求精准对接
下一篇:莫让民生工程变“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