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镀金”不如“炼真金”
更新时间:2025-09-04
浏览量:
当前,部分年轻干部将基层经历单纯视为个人晋升的“镀金”捷径,抱着“攒资历”的功利心态参加下放锻炼,工作中往往得过且过,不求“干大事”,但求“别出事”。笔者认为,与其一味热衷于为履历“贴金”,不如沉心静气,在基层“大熔炉”中百炼成“真金”,不断锤炼干事创业的真本领、硬功夫,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回应时代的呼唤与人民的嘱托。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基层既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又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更是培养年轻干部的“练兵场”。然而,部分年轻干部非但没有“乘势而上”,反而抱有“到基层镀金”的想法,在其位不谋其职:有的“挂名不到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工作敷衍应付,导致群众事务被一再拖延、政策执行效率低下;有的“身在心不在”,从未真正走进群众、倾听民声,成了老百姓眼中“熟悉的陌生人”,严重危害党群干群关系;更有甚者,醉心于“纸面政绩”,靠编材料、凑数据伪装工作成效,不仅浪费公共资源,更助长了形式主义歪风,甚至误导上级决策。这样的“镀金”,或许能为个人简历添上一笔基层经历,却掩盖不了能力的短板和信任的流失,一旦经受现实考验,终将原形毕露。
部分年轻干部中出现的“镀金”现象,或源于对个人名利的过度追逐,或是“躺平”心态作祟。然而深究其里,这种心态已然偏离了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把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作为年轻干部培养的重要途径”。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教材。对年轻干部而言,基层锻炼是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的关键契机,唯有经过实践淬炼,才能更快成长,真正肩负起时代的重任。年轻干部大多素质优良、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倘若一味沉迷于“自我设计”,只顾制定所谓的“晋升计划表”,却不愿深入基层、不肯踏实苦干,不仅会错失基层锻炼良机,更会辜负组织信任,浪费行政资源,可谓舍本逐末。
真正的成长,源于脚沾泥土、心系群众的实干。年轻干部唯有在基层大熔炉的真火中淬炼,才能去除思想杂质、补齐能力短板、褪去作风虚浮,锤炼出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真金”品质。要“身沉心入”,摈弃“过客”心态,真正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工厂车间,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倾听原汁原味的民声,捕捉真实生动的民情,成长为群众信赖的“贴心人”;要“实干担当”,勇于投身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应急处突等一线战场,在破解复杂难题、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的具体实践中磨砺意志、增长才干,练就扛得起、打得赢的“铁肩膀”;要“知行合一”,既脚踏实地办好民生实事,又勤于总结基层经验、把握工作规律,在不断反思与提升中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更为重要的是,要葆有持之以恒的韧劲,深刻认识到基层锻炼非一日之功,须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在日积月累的沉淀中实现厚积薄发。(作者:罗洋洋)
上一篇:鉴史明今路,凝心向复兴
下一篇:抓落实重在“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