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落实重在“实效”
更新时间:2025-09-08
浏览量:
各项政策的落实关键在“实”,核心在“效”。然而现实中,“我们也没办法,上级要求的”成了推诿托词,调度表上漂亮的“措施”“进度”“成效”如“悬丝诊脉”,最终结论往往止步于“动作到位”。若实效“缺席”,再完美的程序也是虚有其表。唯有把“实”字刻在心上,把“效”字落在脚下,好政策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抓落实,不能只当“甩手掌柜”。好的方案,需要考虑下达的指令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在基层职权之内。若简单地把任务甩给基层,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汉人王符曾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上级部门既要审视指令的可行性,更需预见可能遇到的“拦路虎”,主动为基层“清障疏淤”。相较于简单的群发通知,一纸规范的红头文件不仅是基层履职的“尚方宝剑”,更是化解信访矛盾、争取群众理解的“说理依据”。指挥也并非单向施令,应是双向贯通的“同心圆”,及时掌握落实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鼓励在原则框架内因地制宜探索新路径,方能使政策如活水般滋养实践的土壤。
抓落实,不能止步“动作到位”。落实若流于表面,纵使“材料功夫”完美、程序走得精彩,也留不住民心,更干不出实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必须坚决摒弃“材料出政绩”“表格论英雄”的积弊,将评价重心从“做了没有”“材料齐不齐”“数据好不好看”扭转到“问题解决没”“群众满意否”上。要像“解剖麻雀”般深入一线察实情、听实话,对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不合理或遗漏处,及时调整。更要大力削减形式主义的检查、考核、报表负担,清理“过度留痕”,将考核的“指挥棒”真正指向政策落地后的真实变化。
抓落实,不能缺少“钉钉精神”。群众感受是靠干部在基层一线“跑”出来的。今日抓落实,必须走出办公室,带着问题深入田间地头、扎进街头巷尾,了解掌握最新情况,在千差万别的民情台账、民忧清单中找准破题良策。焦裕禄同志“拼上老命大干一场”的誓言,正是这种“躬身入局”“实干担当”的生动写照,其精髓在于投身实践与精准施策的统一。 面对梳理出的问题清单,当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脚踏实地,以实干彰显担当,确保不解决问题不撒手,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啃下硬骨头。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政策成效终需映照在群众的笑脸上,印证在民生的切实改善中。唯有如此,才可谓“效果拉满”,才是为人民谋幸福的生动体现。(作者:冯卢情)
上一篇:“来镀金”不如“炼真金”
下一篇:青草糊里的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