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善为”内功,答好新时代考卷
更新时间:2025-09-08
浏览量:
“怎样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怎么把发展质量提上去、步子迈得更稳当?”当民生诉求从“有没有”迈向“好不好”,新时代正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纲,向党员干部递出一份沉甸甸的“考卷”。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面对发展阶段的新变化与群众期待的新提升,锤炼“善为”内功,已然成为党员干部必须答好、答优的关键命题。
以“想为”审题,夯实善为根基。“想为”是初心所在、使命所系,是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和逻辑起点。以“想为”审题立意,能为“善为”锚定方向、筑牢根基,实现从“被动等任务”到“主动谋发展”的思维跃迁。湖北将2025年定为“干部素质提升年”,首推“凝心铸魂行动”,抓住“思想破冰”这一关键变量。浙江深化“红色根脉强基工程”,推动干部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补钙铸魂中增强“想为”自觉,让“主动谋事”成为思维新常态。我们要坚信“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摒弃“等等看”的观望心态,强化“主动闯”的担当精神。唯有将“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紧抓不放”的执行力,方能让“想为”的颗颗火种燃出“善为”的燎原之势,激活干事创业的持久引擎。
以“敢为”破题,激发善为动能。改革深水区布满“激流险滩”,只有“敢为”破题,才能激发“善为”的强大动能。“敢为”要求干部直面矛盾不推诿、攻坚克难不退缩,彰显“逢山开路”的锐气、“敢闯敢试”的胆识和“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江苏淮安干部李超面对墙体脱落、开发商破产的困境,顶住压力采取“先维修后追偿”策略,成功排除小区安全隐患;贵州平塘干部莫居鼎深夜冒雨组织转移,守护了洪灾区169名村民的生命安全。这样的“敢为”不是盲目蛮干,而是将政治勇气转化为治理智慧的实践。然而,“洗碗越多摔得越多”的顾虑,仍让部分干部陷入“怕出事、怕问责”的畏难心态。因此,要构建容错纠错机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及时澄清正名,通过思想疏导、岗位适配让“跌倒”干部重新出发。当干事环境实现“允许试错、宽容失误”的良性循环,干部才能卸下包袱,将“敢为”勇气转化为“善为”效能,在敢闯敢试中蹚出发展新路。
以“会为”解题,创出善为新绩。“会为”解题,核心是把思路化作出路、把愿景落成实景。纵有“想为”的热忱、“敢为”的闯劲,缺乏科学方法支撑,终究只是“纸面蓝图”。浙江“千万工程”便是“会为”的生动范例:不搞“一刀切”的环境整治,而是先摸清乡村资源禀赋,再以“一村一策”分类推进,以绣花功夫将“脏乱差”的村湾变成 “和美乡村”样板。湖北武汉干部李正坚守反诈一线,创新“以快制快”“接警即止付”工作法成功拦截被骗资金,彰显基层干部“会为”智慧。要让“会为”成为干部标配,在急难险重中打开“善为”新局面,一方面要紧扣高质量发展“需求靶心”,按“缺什么补什么”开展“短精专特”培训,破解干部的“本领恐慌”;另一方面要把干部放到改革主战场、振兴第一线“墩墩苗”,健全“订单式”挂职和“平急转换”机制,让干部在经风雨、见世面中练就防风险、攻难关的“硬脊梁”。
时代考题在迭代,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不变的 “阅卷标准”。“善为”这把钥匙,既能打开基层治理的“千重锁”,也能点亮民生福祉的“万家灯”。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想为”明方向、以“敢为”破难题、以“会为”创实绩,持续锤炼“善为”内功,以昂扬姿态写下不负历史、不负人民的铿锵篇章。(作者:杜丹)
上一篇:青草糊里的清欢
下一篇:身心行合一 答好基层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