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行合一 答好基层考卷
更新时间:2025-09-08
浏览量:
基层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更是党同群众维系血肉联系的关键场域。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广大干部必须真正做到“身”入一线、“心”系民生、“行”至实处,以身心行的深度融合,倾听真实声音、回应群众期盼、破解治理难题,从而凝聚起扎实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坚实力量。
脚步向下,身入基层,察实情、寻良策。“身入基层”意味着走出“办公室治理”的局限,在政策制定与群众需求之间建立直接桥梁。基层情况具有差异显著、动态多变的特点,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群众诉求千差万别,即便同一区域,也常因季节更替、政策调整而面临新问题。若干部习惯于坐在办公室看报表、听汇报,把“下基层”变成“走流程”,就容易导致政策“水土不服”,出现“下情上不达、上令下不行”的梗阻。真正的“身入”,本质是一场“信息校准”。它要求干部主动走出机关大门,以“沉浸式”调研代替“走过场”走访,带着问题去田间地头、街头巷尾。通过面对面交流感知群众冷暖,通过实地观察掌握基层运转实情。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政策制定的“想当然”,让决策更科学、更符合群众期待。“身入”是政策实现“精准滴灌”的基础,只有摸清基层的“痛点”“堵点”,才能让政策设计更具针对性,减少执行中的资源浪费与摩擦,最终实现政策效益最大化。
心贴群众,情系民生,解民忧、聚民心。基层工作面对的是鲜活的个体,群众的诉求往往呈现零散而生活化。这些看似“琐碎”的愿望,实则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真切期盼。若干部以官僚思维应对,用行政话术敷衍,甚至对矛盾推诿扯皮,即便“身在”基层,仍会让群众感到干部“不接地气”,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心贴群众”既是“换位思考”的工作方法,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坚守。它要求干部放下身份架子,摒弃俯视视角:用“家常话”替代“官话套话”,让沟通更有温度;用“倾听”替代“说教”,让群众愿意开口;用“解决问题”替代“解释政策”,让回应更有分量。这种良性互动不仅能更高效地发现问题,更能在持续沟通中积累信任,使干部从“外来者”变成“自家人”。当群众感受到干部与自己同心,才会主动配合政策落地、参与基层建设,形成干群一心的治理合力,减少工作推进中的阻力。
实干为要,行必有果,抓落实、促发展。“行”的落地,是将调研成果与群众诉求转化为切实行动的关键环节,也是基层工作价值的最终体现。基层治理的难点,不仅在于“发现问题”,更在于“解决问题”。现实中,部分干部存在“重表态、轻落实”的倾向,导致“规划蓝图”沦为“纸上谈兵”,“惠民承诺”变成“空头支票”。这种“只说不做”的作风,不仅损耗群众信任,更会导致政策空转、资源浪费,侵蚀治理根基。“行必有果”要求干部争做破解难题的“深耕者”、担当作为的“实干家”,以解决问题的“硬成绩单”代替走过场的“软痕迹”。“行实”是避免政策“悬空”的保障。只有将政策从文本转化为行动,把群众呼声变为实际成效,才能使其真正享受到发展红利。更重要的是,“行实”绝非“一阵风”式的突击行动,而是“久久为功”的持续耕耘,唯有坚持“一事一办、办就办好”,在日积月累中改善民生、推动发展,才能让“为民初心”真正落地生根。(作者:唐嘉倪)
上一篇:锤炼“善为”内功,答好新时代考卷
下一篇:擎旗砺志聚伟力,同心共筑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