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 “鞭打快牛” 怪圈:让党员干部干事有劲头、担当有保障
更新时间:2025-09-19
浏览量:
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第一线,党员干部是政策落地的“主力军”、群众信赖的“主心骨”。然而,在部分基层单位和工作领域,“鞭打快牛”的现象却悄然存在:能力强、肯担当的党员干部被“压满担子”,既要抓重点项目,又要应对突发任务,常常“白加黑”“五加二”;而少数不愿担当、怕挑责任的干部,却以 “经验不足”“精力有限” 为由推诿扯皮,安于“少做事、少担责”的逍遥状态。这种“能者过劳、懒者逍遥”的失衡局面,不仅消耗着实干干部的热情与精力,更会影响政策执行效能、损害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坚决破除。
“鞭打快牛”在党员干部队伍中滋生,本质上是对“担当者有位、实干者得实惠”导向的偏离。在基层治理场景中,这种导向偏离的表现尤为突出。基层工作直面群众诉求,事务繁杂且突发性强,本需依靠团队协作形成合力。但实际工作中,部分单位却存在 “能力强的干部多担责、能力弱的干部少干事” 的惯性思维。这种偏离并非抽象的理念错位,而是实实在在体现在工作分配、资源倾斜、荣誉认可等各个环节,像一道无形的屏障,隔开了“实干”与“回报”的正向关联,让不少肯干事、能干事的党员干部陷入“越努力越被动”的困境,不仅伤害了实干干部的感情与利益,更阻碍了工作推进与事业发展,最终导致“干的人累死、看的人清闲”,严重挫伤了实干干部的积极性。
从根源上看,党员干部队伍中的“鞭打快牛”现象,与责任划分不清晰、考核评价不科学、激励保障不到位密切相关。一方面,部分单位缺乏明确的岗位职责清单,工作分配存在“凭印象、看态度”的随意性,习惯将“硬骨头”交给“能啃的人”,却忽视了任务量的合理分配与干部的承受极限,导致“能者”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另一方面,考核评价机制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对干部的付出程度、创新贡献、攻坚难度考量不足,甚至出现“干得多错得多、评优评先靠边站”的情况,让实干干部“流汗又流泪”。此外,容错纠错机制落实不到位,也让一些干部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顾虑,而对懒政怠政者的约束问责不够有力,进一步助长了“躺平”风气。
破除党员干部队伍中的“鞭打快牛”怪圈,要筑牢“让实干者受尊重、让担当者有底气”的制度保障。首先,要明晰责任边界,建立“权责对等”的工作分配机制。通过制定详细的岗位职责清单,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责任范围和目标要求,避免“一人多岗、一岗多人”的混乱局面,让任务分配“有据可依”,防止“能者被过度透支”。其次,要优化考核评价体系,树立“以实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将干部的工作强度、攻坚难度、群众满意度等纳入考核指标,推行“差异化考核”,对承担重难点任务、作出突出贡献的干部给予倾斜,让实干者在评优评先、晋升提拔中“有机会、有位置”。最后,要强化激励保障与约束问责,为实干者“撑腰鼓劲”、向懒怠者“亮剑出招”。一方面,落实保障措施,建立干部关爱机制,为过劳干部“减负松绑”;另一方面,严格执行问责制度,对推诿扯皮、消极怠政的干部及时提醒、严肃批评,情节严重的依规依纪处理,让“懒者”无逍遥之地。
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动力源”;干部队伍的活力,是凝聚民心民力的“向心力”。唯有打破“鞭打快牛”的怪圈,让能者不再过劳、懒者不敢逍遥,才能让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以昂扬的斗志、务实的作风,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贡献更大力量。(作者:胡凌凯)
上一篇:铭记九一八:从历史深处汲取迈向复兴的奋进力量
下一篇:流量为墨,乡土为纸:“网红书记” 董桂林的振兴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