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为墨,乡土为纸:“网红书记” 董桂林的振兴答卷
更新时间:2025-09-19
浏览量:
当直播间的灯光照亮田埂,当手机镜头对准挂满晨露的果实,董桂林不是追逐流量的 “网红”,而是把乡土故事讲给世界听的 “乡村代言人”。他用一部手机打破城乡的数字鸿沟,用一场场直播唤醒沉睡的乡村资源,在流量喧嚣的时代,走出了一条 “让流量有温度、让乡土有活力” 的振兴之路。这份答卷里,藏着新时代驻村书记对乡村的深情、对群众的牵挂,更藏着让乡村既留得住乡愁、又看得见未来的智慧。
流量不是 “目的”,而是唤醒乡土的 “钥匙”
在不少人眼中,“网红” 意味着聚光灯与话题度,但董桂林的 “走红”,从一开始就带着泥土的芬芳。他不会刻意营造人设,而是蹲在田间地头,用带着乡音的家常话介绍玉米的生长周期;他不搞 “饥饿营销”,而是镜头一转,让网友看到村民凌晨采摘蔬菜的辛劳。有网友说:“看董书记的直播,像在自家亲戚的地里逛,买的不是农产品,是对乡村的一份放心。”
这份 “放心”,源于他对流量的清醒认知 —— 流量从来不是用来炫耀的数字,而是连接城乡的桥梁。通过直播,大山里的蜂蜜走进了城市家庭的早餐桌,手工编织的竹篮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文创品;更重要的是,在外务工的村民看到了家乡的变化,有人主动返乡创业,有人提出技术支持。董桂林用流量这把 “钥匙”,打开了乡村走向外界的门,也打开了乡村自我发展的新思路:乡村不缺好资源,缺的是让外界看见的机会。
创新不是 “炫技”,而是扎根乡土的 “适配”
提及 “创新”,有人会想到炫酷的技术、复杂的模式,但董桂林的创新,始终贴着乡土的 “脉搏”。他知道村民不懂复杂的电商运营,就手把手教大家拍短视频、做直播,把专业术语变成 “种好庄稼、拍好果子” 的实在话;他明白农产品 “酒香也怕巷子深”,就结合村里的老手艺,打造 “古法酿造”“手工制作” 的特色标签,让产品有故事、有情怀;他担心直播带货只是 “一锤子买卖”,就牵头建立 “售后回访” 机制,村民们常说:“董书记让我们知道,卖出去的不仅是东西,还有咱村的名声。”
这种 “接地气” 的创新,没有脱离乡村实际,反而让乡村的优势被无限放大。比如村里的老茶园,过去因销路不畅,年轻人不愿接手,董桂林带着村民拍 “茶园晨雾”“手工制茶” 的短视频,还邀请茶农在直播间演示泡茶技艺,让网友不仅买茶,更爱上茶文化。如今,老茶园成了 “网红打卡点”,茶农的收入翻了番,连村里的闲置农房也改造成了 “茶主题民宿”。董桂林的创新证明:最好的方法,永远是扎根乡土、贴合民心的方法。
初心不是 “口号”,而是为民办事的 “日常”
“网红书记” 的头衔让董桂林收获了关注,但他从未把这份关注当成个人的 “光环”,而是转化为为民办事的 “动力”。直播赚的钱,他一分没私用,全部投入村里的公益事业:给留守儿童建 “爱心书屋”,给孤寡老人改造危房,修通村里的 “产业路”;村民有难题,他随叫随到,无论是解决农产品滞销,还是调解邻里矛盾,他总说 “村民的事,就是最大的事”。
有一次,村里的苹果因台风滞销,董桂林连续一周直播到深夜,嗓子哑了就含着润喉糖继续,最终帮村民卖出了 3 万斤苹果。有村民感动地说:“董书记不是来‘镀金’的,是真的把心放在了村里。” 这份初心,藏在他走坏的每一双鞋里,藏在他直播间里的每一句叮嘱里,更藏在村民脸上的每一个笑容里。董桂林用行动诠释:党员干部的初心,从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落在实处的担当。
从田埂间的 “带货人”,到乡村里的 “领路人”,董桂林用流量为笔、乡土为纸,写下了一份动人的乡村振兴答卷。这份答卷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需要轰轰烈烈的 “壮举”,需要的是像董桂林这样,带着真心扎根乡土、带着智慧创新实践、带着责任为民办事的 “赶路人”。未来,当更多 “董桂林” 出现,当更多流量流向乡村,我们定能看见:乡愁有了新的模样,乡村有了新的希望。(作者:赵南)
上一篇:破除 “鞭打快牛” 怪圈:让党员干部干事有劲头、担当有保障
下一篇:从“三拍”干部看廉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