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 “多干多错” 桎梏,让党员干部敢为敢闯敢担当
更新时间:2025-09-21
浏览量:
“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 这句在少数干部群体中流传的“消极信条”,正像一副无形的桎梏,捆住了干事者的手脚,冷却了创业者的热情。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群众期盼日益迫切,唯有打破这层“怕错”的心理枷锁,才能让党员干部卸下思想包袱,以“敢为、敢闯、敢担当”的姿态投身时代洪流。
“多干多错” 的桎梏,本质是“求稳怕乱”的心态与“容错不足”的环境交织而成的产物。从干部自身来看,部分人将“不出错”当作履职的首要目标,把“少做事”视为规避风险的“安全选项”。面对征地拆迁、基层治理、产业转型等复杂工作,明知按部就班难有突破,却因担心“一步行差踏错”影响考核、断送前途,宁愿选择“躺平”“绕路”,也不愿主动探索创新。更有甚者,将“干得多”等同于 “风险高”,把同事的积极作为看作“自找麻烦”,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风气。从外部环境而言,一些地方的考核评价机制与容错纠错制度未能形成“保驾护航”的合力,加剧了干部的“怕错”焦虑。有的考核体系过度侧重“结果导向”,对工作中的探索性失误缺乏包容,工作出现一点偏差,就可能被“一票否决”;有的容错机制停留在“文件层面”,对“何为失误、何为违纪”界定模糊,对“如何容错、如何纠错”流程繁琐,导致干部即便想干事,也怕“栽了跟头没人扶”,最终选择“明哲保身”。
这层桎梏的危害,远不止于干部个人的“不作为”,更会拖累事业发展的“加速度”。在乡村振兴一线,若干部因怕“产业失败担责任”而不敢引进新作物、新模式,农民增收的路子就会越走越窄;在改革攻坚前沿,若干部因怕“政策落地出纰漏”而不敢突破旧机制、旧壁垒,创新发展的活力就会被层层压制;在民生服务领域,若干部因怕“群众投诉惹麻烦”而不敢主动解决“急难愁盼”,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距离就会越拉越远。长此以往,不仅会错失发展机遇,更会侵蚀群众对党的信任。
破除“多干多错”桎梏,既需要干部自身“强内功”,更需要组织层面“搭平台”“给底气”。党员干部要主动跳出“怕错”的心理舒适区,树立“容错纠错是干事前提,敢闯敢试是成长路径”的认知。干部要把“犯错”当作学习的机会,把“挑战”当作成长的阶梯,在实践中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让“敢为”有底气、“敢闯”有本领。组织层面更要扛起“为担当者担当”的责任,让制度成为干部“敢作为”的“定心丸”。一方面,要优化考核评价体系,既看“成绩单”,也看“奋斗史”,对积极探索、主动作为的干部,即便未达预期,也应肯定其努力;对因客观条件限制出现的失误,要避免“一棍子打死”,而是帮助分析原因、总结教训。另一方面,要让容错纠错机制“落地见效”,明确“容错清单”,简化“纠错流程”,对符合容错情形的干部,及时澄清正名、消除顾虑;同时,建立“纠错整改”跟踪机制,帮助干部补齐短板,避免“一错再错”,真正实现“容错”与“纠错” 的有机统一。
“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新时代赋予党员干部新的使命,既容不得“躺平观望”,也经不起“怕错不前”。唯有打破“多干多错” 的桎梏,让干部轻装上阵,才能激发“敢为敢闯敢担当”的精气神,让更多“闯将”“尖兵”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上冲锋陷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胡凌凯)
上一篇:200多单外卖“跑”出基层治理的民生温度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