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先锋网
网站首页 前沿动态 社情民意 乡村振兴 群众路线 时代先锋 先锋观察 组工建设 教育之声 先锋评论 今日关注 党建之声 本网聚焦

提升新时代党员干部依法治国能力水平的实践路径

更新时间:2025-09-23 浏览量: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支撑。党员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依法治国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法治中国建设的成色与实效。面对复杂多变的改革发展任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需求,党员干部必须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提升法治素养与依法履职能力,切实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工作全过程。

筑牢法治信仰,夯实依法治国思想根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坚定的法治信仰是党员干部依法履职的内在动力。部分党员干部存在 “重权力轻法治”“重效率轻程序” 的倾向,根源在于法治信仰不牢固。一方面,要深化法治理论学习,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必修课、常修课,通过专题培训、集中研讨、线上学习等多元形式,系统掌握其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深刻理解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的内在逻辑,把法治理念融入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中。另一方面,要强化案例警示教育,通过剖析违反法定程序、滥用行政权力的典型案例,让党员干部真正将 “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内化为行为准则。

提升法治能力,练就依法履职过硬本领。依法治国不仅需要坚定的信仰,更需要过硬的实践能力。当前,部分党员干部在面对复杂矛盾时,存在 “不会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 的短板,需从三个维度精准发力。其一,提升依法决策能力,严格落实 “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在项目审批、政策制定、民生事项推进中,做到事前开展合法性审查、事中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事后做好风险评估,确保决策全程于法有据、经得起检验。其二,提升依法执法能力,针对市场监管、基层治理、行政执法等领域的重点难点,加强专业法律知识培训,熟练掌握与岗位职责相关的法律法规,杜绝 “选择性执法”“粗暴执法”,做到执法有温度、有尺度,实现 “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 有机统一。其三,提升依法化解矛盾能力,面对信访诉求、邻里纠纷、涉法涉诉案件,摒弃 “维稳压倒法治” 的惯性思维,善于运用调解、仲裁、诉讼等法治途径疏导矛盾,引导群众通过法律渠道维护合法权益,从源头上减少 “信访不信法” 现象。

强化法治监督,筑牢依法用权制度防线。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滥用,完善的监督体系是党员干部依法用权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健全内部监督机制,明确纪检监察、法治督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职责,对党员干部履职过程中的 “违法决策、违法执法” 行为及时预警、严肃问责,形成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 的刚性约束;另一方面,要拓宽外部监督渠道,畅通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途径,通过政务公开、举报平台、媒体监督等方式,让党员干部的用权行为置于 “阳光之下”,倒逼其规范行政、依法办事。同时,要建立法治考核评价机制,将 “依法履职情况” 纳入党员干部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对法治素养高、依法办事成效显著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对违法用权、造成不良后果的干部严肃追责,形成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的鲜明导向。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党员干部作为法治中国建设的 “排头兵”,唯有以坚定的法治信仰校准方向,以过硬的法治能力破解难题,以严格的法治监督规范用权,才能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何乐)

文章来源:四川先锋发布 文章作者:

上一篇:农民丰收节里看“三农”: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

下一篇:干部考察不“走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