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当摒弃“差不多”思维
更新时间:2025-09-26
浏览量:
“差不多就行”“大概没问题”“凑活能交差”—— 在基层工作中,这样的声音偶有出现。看似一句轻描淡写的敷衍,实则暗藏着作风不严、责任不实的隐患,更是与党员干部肩负的使命担当背道而驰。“差不多”思维看似省了一时之力,实则误了工作、伤了民心、损了形象,必须坚决摒弃。
“差不多”的背后,是责任意识的“缺位”。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本质上是人民赋予的责任。无论是政策落实、项目推进,还是民生服务、矛盾化解,每一项工作都连着群众的切身利益,容不得半点“差不多”。有的干部落实政策时“打折扣”,把“全面覆盖”变成“部分到位”,美其名曰“基本完成”;有的排查风险时“走过场”,把“彻底整改”变成“表面过关”,自欺欺人“问题不大”。殊不知,政策执行差一分,群众获得感就少一分;风险排查漏一点,安全隐患就多一点。就像乡村振兴中,若因“差不多”的心态对特色产业项目调研浮于表面,只看“大概收益”不究“实际难题”,就可能让村民的增收希望落空;基层治理时,若因“差不多”的松懈对矛盾纠纷调解“浅尝辄止”,只盼“暂时平息”不追“根源化解”,就可能让小矛盾演变成大隐患。这种“差不多”,差的是对群众的责任心,丢的是党员干部的公信力。这种“差不多”,差的是对群众的责任心,丢的是党员干部的公信力。
“差不多”的危害,在关键时刻更会被无限放大。在重大任务、紧急考验面前,“差不多”就是 “差很多”,甚至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当年,“两弹一星”工程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因为科研工作者们秉持“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严谨态度,对每一个数据、每一个零件都精益求精,绝不让“差不多”的念头有丝毫立足之地。反观现实中,一些工程建设因“差不多”的敷衍出现质量问题,一些决策部署因“差不多”的粗放导致落实走样,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党员干部若抱着“差不多”的心态干事,看似“完成了任务”,实则埋下了隐患,最终只会让工作“差了火候”,让群众“寒了心”。
摒弃“差不多”思维,关键在于树立“精益求精”的作风,涵养“责任在肩”的担当。一方面,党员干部要时刻绷紧“责任之弦”,把“做事就要做好”内化为行动自觉,以“吹毛求疵”的较真劲替代 “差不多就行”的敷衍心,对待每一项工作都要多问几个“是否到位”“是否完善”,少找一些“差不多就行”的借口。比如在民生服务中,要多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这样是否方便群众”“还能不能再改进”,用“较真” 的态度把工作做细做实;在政策执行中,要精准把握政策要求,严格落实标准,绝不让政策 “缩水”“走样”。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通过“日常督查 + 随机抽查 + 群众评议” 的方式,及时发现并纠正“差不多”的工作苗头,对“差不多”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及时提醒、纠正,对因“差不多”导致工作失误、群众不满的,要严肃追责问责,让“差不多” 者无处遁形,让“求极致”者得到认可。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党员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的形象,一举一动都关系着群众的福祉。只有彻底摒弃“差不多”思维,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每一项任务做优,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交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优异答卷。(作者:胡凌凯)
上一篇:在基层沃土中拔节生长
下一篇:以阅兵之魂,铸时代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