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抗“桦”:台风考验下的防灾智慧与坚守
更新时间:2025-09-29
浏览量:
当13级的狂风裹挟着暴雨在广东阳江海陵岛登陆,台风“桦加沙”以“个头大、强度强、大风极端性强”的姿态,给华南地区带来了严峻考验。这场自然灾害的突袭,既留下了灾情的印记,更彰显了人类对抗灾害时的坚守与智慧,为城市防灾减灾提供了深刻启示。
台风过境处,生命至上的防线从未松懈。在台湾,花莲县马太鞍溪堰塞湖溢堤引发洪水,造成14人死亡、多人失联的悲剧,上百人受困等待救援,电力与供水设施受损严重。而在广东,从全省提前转移超189万名群众,到60多处安置点为临时板房居民提供“避风港”,基层的自救互助构筑起第一道防线。公安系统更累计出动警力7万多人次,从为孕妇开辟生命通道到护送尿毒症患者就医,用行动诠释着“民有所需,我有所应”。两种结果的对比,清晰勾勒出极端天气应对的核心逻辑:唯有把“准备”做在“灾害”前,把“协同”贯穿“处置”中,才能守住安全底线。防灾减灾的成效,终究体现在每一个生命被守护的细节里。
“桦加沙”的路径偏转,更引发了对防灾理念的深度思考。原本直指东莞、深圳的台风轨迹西调,让两地经历“虚惊”,但此前启动的“五停”措施、开放的865个应急避难场所、转移的40万居民,绝非“资源浪费”。正如专家所言,台风预测受海洋温度、大气环流等变量影响,存在天然局限性,唯有以“最不利情况”为基准的“过度准备”,才能应对自然的不确定性。极端天气的影响从不单一,台风常伴随暴雨、内涝、地质灾害,防御必须“全方位”。广东的应对给出了示范,从加固沿海堤坝、清理排水管网,到暂停户外作业、转移危险区群众,既防“主灾”,也防“次生灾害”。粤西沿海出现的海水倒灌、城市内涝等次生灾害则警示我们,防灾既要紧盯台风中心,更要警惕暴雨引发的隐患,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御”才是治本之策。
风雨渐歇,但反思不能停止。极端天气的频发,早已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对城市治理与公众意识的长期考验。当自然之力难以抗拒,人类用预警的精准、响应的速度、互助的温度筑起了坚实屏障。应对极端天气没有“捷径”,唯有将“预警-防御-协同”的每一步做扎实,让“主动避险”成为共识,敬畏自然、常备不懈,才能在每一次风雨来临时,守护好家园与希望。(作者:王绍萍)
上一篇:年轻干部需铸好“三心”
下一篇:以“节日廉关”筑牢作风建设“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