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基层治理迈向实干沃野
更新时间:2025-09-29
浏览量:
当浙江省衢州市的黄欣在“周二无会日”穿梭于扁石村街巷,当湖北省枣阳市的乡镇干部在“3分钟发言”的紧凑节奏里聚焦实干,当内蒙古鄂尔多斯的项目专班直接把“会议桌”搬到牧民家门口......一场场静水流深的治理变革正悄然改写基层的时代图景,这不仅是形式的调整,更是治理逻辑从“围着会场转”到“跟着现场跑”的深层转换,让基层治理焕发出更鲜活的生命力。
减负松绑,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跑起来”。曾几何时,“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成为不少基层干部的工作常态,会议扎堆、时间冗长,让本应扎根一线的他们,被困在了会议室的方寸之间。浙江衢州“周二无会日”的推行,正是对形式主义的有力回击。要让这种“松绑”效应持续发力,还需从制度层面久久为功。持续推动会议审批制度改革,从源头上控制会议数量,科学划定“无会时段”并将其固化为长效工作机制,让基层干部能够有计划、有预期地安排基层调研时间。完善基层减负清单,明确“必须开”和“不必开”的会议界限,让基层干部真正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把困在会议室的时间还给基层,才能更深入地感知民情、更直接地回应诉求,完成从“坐而论道”到“起而行之”的内核跃迁。
提质增效,让会议本身回归本源“讲实事”。会议的价值不在于时间长短与形式繁简,而在于是否能聚焦问题、推动落地。湖北枣阳杨垱镇将四个会议“合而为一”,省略冗杂环节,严控发言时间,推动干部养成“说短话、讲实事”的务实会风。应进一步制定会议管理规范的“标尺”,秉持“能合并坚决合并、能简化坚决简化”的原则,健全会议质量评估体系,将会议的前期准备、过程效率和会后落实形成“闭环”,以机制创新倒逼会议提质增效。大力倡导“极简主义”会风,精简不必要的会场布置和形式环节,让基层干部从繁文缛节的“包袱”中彻底解脱,让会议成为干实事的“加油站”,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抓落实、解难题的实际工作中。
重心下沉,让治理效能服务现场“深扎根”。会议精简做的“减法”本质上是为一线治理力量做的“加法”。内蒙古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推行“三必须”会议制度,将月调度会从8场压缩至3场,正是以“减会”促“沉底”的典型实践。要借助数字化手段搭建移动办公平台,配套移动办公终端,发展“线上会议+线下落实”模式,大力推广“现场办公会”“田间决策会”等一线工作形式,使干部能够随时随地响应和解决群众问题。建立健全“一线工作法”考核机制,将干部深入基层时长、解决实际问题成效等纳入绩效评价,推动形成“问题在一线发现、政策在一线实施、工作在一线推进”的良性运转。把功夫下在从“纸上”到“地上”的距离,让治理效能在基层的沃土上汲取营养,真正实现“服务在身边,实效在眼前”。(作者:王迦楠)
上一篇:以会议新风促实干作风
下一篇:莫让“接得快”掩盖“办得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