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上锁的公厕大门,更应解锁群众的心
更新时间:2025-07-23
浏览量:
近日,央视《财经调查》栏目组接到群众举报,曝光了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农村公共厕所“建而不用”的怪象——政府斥资百万新建的23座便民公厕常年挂着锁、关着门,成为了“只好看不好用”的摆设。
新公厕锁门,旧旱厕熏人,干净整洁、设施齐全的高标准厕所为何“常年谢客”?据了解,新建公厕因避免清扫维护而长期上锁,只有在领导参观视察时才“例行开放”,村民被迫继续使用脏乱污秽的旱厕。本是改善乡村卫生环境、提升群众居住品质的民生工程,却被当地村干部打造成应付上级检查的“盆景道具”,村民群众则变成滑稽走秀中最为无奈的看客。这一“建给上级看、而非群众用”的荒诞戏剧,反映出的是基层干部投机取巧、漂浮懒散的工作作风,折射出的是基层治理中弄虚作假、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顽瘴痼疾。
把作秀当信仰、将表演当修行,究其本质,是功利主义作祟,根源在于干部的权力观发生扭曲、事业观出现偏差。公共厕所“只能观赏不能使用”,表面上是为了美化人居环境、提升乡村形象,从更深层次看,则是典型的重形式不重效果、重政绩不重民意的“面子工程”。如此本末倒置、任性妄为,不仅会导致基层资源错配和公共财政浪费,还寒了广大百姓心、损了政府公信力,甚至助长大肆铺张、浮夸作假的不良风气,更不利于当地乡村的长远发展。
建好建优不是最终目的,用强用实才是关键所在,才能避免上级政策变成“一纸空文”。在村干部眼中,公厕的维护成本和使用风险远远超过了便民价值。“为了省却日常清理的麻烦”“担心村民素质不高带来维护难题”,这些冠冕堂皇的言论,实则是背离服务宗旨、缺乏责任担当的托辞,而真正的服务智慧,在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近年来,我国对推进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公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也在显著增强,设立“厕所所长制”、开展“星级公厕”评比活动、用乡音土语讲改厕故事等一系列生动实践,充分证明了村民参与正是破解厕所管护难题的一剂良方。
“门锁易开,心锁难解。”农村公厕紧锁的门,锁住的不单单是普通的公共设施,而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更是对政府部门的信任和支持。基层干部只有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坚决打破形式主义的“枷锁”、巧妙解开人民群众的“心锁”,方能使公共设施切实摆脱“迎检道具”的宿命,让乡村治理真正回归为民服务的本质,惠民实事才不会沦为徒有其表的“面子工程”。(作者:翟云雪)
上一篇:以高质量发展之姿,书写“十四五”青春答卷
下一篇:“公交+快递”,让公共服务与民生需求精准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