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饭书记的“饭碗”里,盛着乡村振兴的“民心”
更新时间:2025-08-07
浏览量:
近日,河南鹿邑县饭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火”了。他端着农家饭碗蹲在炕头吃饭的视频、举着手机直播吆喝卖农货的画面,在社交平台掀起不小的波澜。有人笑他“蹭饭书记”,有人赞他“接地气书记”——但比起标签,更值得关注的,是他用一碗碗热饭、一次次直播,撕开了乡村振兴的另一种注脚:真正的振兴,不在文件里、不在口号里,而在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的温度里,在打通农产品“出村路”的实干里。
“蹭饭”不是作秀,是扎进泥土的“治理课”。提起基层干部下乡,董桂林的“画风”截然不同:他挽着裤脚钻菜地,蹲在灶前剥蒜瓣,端着粗瓷碗和老乡唠家常,甚至把“家访”变成“蹭饭”——不是客套的“尝一口”,而是真真切切坐下来,把村民的家长里短、难处诉求,都装进耳朵里、记在本子上。这种“不端着”的姿态,恰恰戳中了基层治理的关键。现实中,一些不称职干部下村“身入心不入”:调研像“打卡”,座谈像“考试”,政策传达像“念稿”。村民说“干部来了,水都不敢喝一口”,干群之间隔着层“玻璃”。而董桂林的“蹭饭”,本质是把办公室搬到田间炕头,把“我是干部”的身份感清零,让自己变成“村里人”。饭桌上的家常话,比表格里的“满意度”更真实;锅灶边的小抱怨,比汇报中的“成绩单”更扎心。基层治理的现代化,从来不是靠“高科技”堆出来的,而是靠“泥土气”泡出来的。当干部愿意弯下腰、沉下心,把群众的“小事”当“大事”办,把“百姓饭碗”当“心头肉”护,干群之间的信任自然“破冰”。董桂林的“蹭饭”,上的是一堂最生动的治理课:治理的温度,藏在“同吃一碗饭”的烟火里。
“带货”不是跟风,是打通振兴的“产业脉”。董桂林的“火”,不止于“蹭饭”,更在于他用手机镜头打开了乡村的“另一扇门”——直播间里,他举着自家种的花生喊“这是老乡凌晨四点捡的”,捧着刚摘的西瓜说“沙瓤甜得能抿嘴”;评论区里,村民留言“董书记,我家还有200斤蜂蜜”,网友刷屏“已下单,支持饭庄村”。13天卖30万元的成绩单,不是流量的偶然,而是“产业通路”的必然。乡村振兴,产业是根。但许多村庄不缺好产品,缺的是“走出去”的渠道。董桂林的聪明之处,在于他看清了“数字时代”的机遇:手机不仅是娱乐工具,更是连接城乡的“新农具”;直播不仅是流量游戏,更是农产品“出村进城”的“高速路”。他没有搞花哨的“包装”,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讲产品故事,用最真实的画面晒生产过程——因为他知道,城里人买的不是“网红货”,而是“放心货”;村民要的不是“一阵风”的流量,而是“可持续”的销路。从“种得出”到“卖得好”,董桂林的实践戳破了乡村振兴的一个误区:产业振兴不是“种点什么”就行,更要“卖点什么”“赚点什么”。当干部成为“带货员”,当村庄连上“互联网”,沉睡的资源就能被激活,农民的钱袋子才能鼓起来。这不是“不务正业”,而是“务实创新”——乡村振兴的产业脉,需要干部用“新办法”来打通。
从“蹭饭书记”看,乡村振兴需要“有烟火气”的干部。董桂林的“出圈”,本质是“真实”的胜利。他没有才艺表演,没有刻意煽情,有的只是蹲在田埂上的踏实、端着饭碗的真诚、直播卖货的实在。这种“烟火气”,恰恰是当下乡村最需要的干部气质。曾有人担心:年轻人不愿回农村,因为“没前途”。但董桂林用行动证明:乡村的舞台,比想象中更广阔。这里有最真实的民生需求,有最迫切的产业空白,有最温暖的人间烟火。当干部能把“蹭饭”变成“连心桥”,把“直播”变成“致富经”,乡村就能成为青年施展才华的“热土”。乡村振兴不是“喊”出来的,是“干”出来的;干部的形象不是“树”出来的,是“走”出来的。董桂林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振兴,始于干部放下架子的“蹭饭”,成于打通产业的“带货”,终于群众脸上的笑容。
饭香会散,流量会退,但董桂林留下的启示不会消失:乡村振兴的路上,需要的不是“悬浮”的干部,而是“扎根”的身影;不是“花架子”的创新,而是“土办法”的实效;不是“完成任务”的敷衍,而是“融入血脉”的担当。
愿更多干部能像董桂林一样,端起百姓的饭碗,接上乡土的地气,让乡村振兴的果实,在每一碗热饭里、每一次直播中、每一张笑脸上,真实生长。(作者:张仲李)
上一篇:品“立秋三候”,集成长经验
下一篇:让“硬杠杠”成为基层减负的“定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