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机关病”,以“清风劲吹”破“沉疴积弊”
更新时间:2025-09-22
浏览量:
“机关病”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泛指一些党政机关中存在的不良作风和现象,诸如办事推诿拖拉、敷衍塞责、执行不力、效能低下等。“机关病”如附骨之疽,盘踞在部分党政机关的运行肌理中:办事窗口“推诿扯皮”成常态,群众跑断腿仍难办一件事;政策执行“打折扣、搞变通”,文件层层转发却落不了地;干部作风“庸懒散拖”,在岗不履职、在位不尽责……这些沉疴积弊,不仅拖慢了行政效能的“脚步”,更凉了群众期盼的“心”。根治“机关病”,需以“清风劲吹”之势,刮走思想之尘、破除制度之障、拧紧监督之弦,方能让机关运转回归高效务实的正轨,让为民服务的初心落地生根。
以“思想清风”荡涤“慵懒之尘”,筑牢作风建设根基。“机关病”的病根,往往藏在思想的“亚健康”里。部分党员干部把“铁饭碗”当成“避风港”,抱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消极心态,将“躺平”当“智慧”,把“敷衍”当“稳妥”;有的干部宗旨意识淡薄,把“为民服务”挂在嘴边,却把“群众需求”晾在一边,面对群众诉求“冷硬横推”。思想上的“灰尘”不扫,作风上的“顽疾”难除。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通过专题学习、典型宣讲、警示教育等方式,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慵懒懈怠”不仅是作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要引导干部重温“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把“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的思想清风,吹散“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慵懒之气,从根源上切断“机关病”的思想病灶。
以“制度清风”破除“梗阻之障”,畅通高效运行脉络。“机关病”的蔓延,常与制度的“漏洞”和“空转”有关。有的机关权责划分“模糊不清”,遇到复杂问题“谁都该管、谁都不管”;有的考核机制“重痕迹、轻实效”,干部把精力放在“造材料、填表格”上,却忽视了实际工作成效;有的监督制度“形同虚设”,对“不作为、慢作为” 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破窗效应”愈演愈烈。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让“制度清风”吹散“制度空转”的阴霾。需细化权责清单,明确“谁来干、干什么、怎么干”,让每个岗位都有“责任边界”,避免“推诿扯皮”;优化考核体系,将“群众评价、实际成效、创新突破” 纳入核心指标,让“干得好”的干部“受表彰、有奔头”,让“混日子”的干部“有压力、坐不住”;强化制度刚性,对违反制度的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让制度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以制度之严破除“机关病”的运行梗阻。
以“监督清风”拧紧“责任之弦”,倒逼作风持续向好。“机关病”之所以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是“监督缺位”—— 内部监督“碍于情面”,外部监督“渠道不畅”,导致部分干部“有恃无恐”。要让“监督清风”覆盖机关运行的“全流程”,织密监督“一张网”。加强党内监督,通过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方式,让干部“红脸出汗、排毒治病”,及时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开通“线上举报平台”“线下意见箱”,让群众的“声音”能及时传递、问题能及时解决;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机关病”典型案例公开曝光,以“以案为鉴”敲响警钟。只有让监督“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才能让干部时刻绷紧“责任之弦”,自觉摒弃“不良作风”,让“高效务实、为民服务”成为机关工作的常态。
“清风劲吹”,则“沉疴自散”。根治“机关病”非一日之功,需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持续用“思想清风”固本培元、“制度清风”立规明矩、“监督清风”倒逼落实。当“清风”成为机关运行的“主旋律”,“沉疴积弊”自然无处遁形,机关干部才能以“满格状态”践行初心使命,以“过硬作风”服务群众,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作者:胡凌凯)
上一篇:破除 “多干多错” 桎梏,让党员干部敢为敢闯敢担当
下一篇:农民丰收节里看“三农”: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