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零接待”,作风“零懈怠”
更新时间:2025-09-23
浏览量:
近日,全国多地启动“公务餐”改革,明确要求公务活动用餐“不安排、不陪同、自费吃食堂”,进一步推动公务接待制度走向透明化、规范化。然而,我们在为“零接待”政策点赞的同时,也需警惕可能出现的“变相接待”“消极应付”等风险。规范公务接待管理,还需着力构建长效机制,筑牢“零懈怠”的作风堤坝。
公务接待本是保障公务活动顺利开展的服务性工作,然而近年来却在一些地方逐渐“变味”。少数基层单位将接待异化为讲排场、比规格、陪餐陪会的“常规操作”,不仅耗费大量公共资源,更模糊了公务与私谊的界限,助长了形式主义,甚至成为滋生“四风”问题的土壤。“零接待”政策的出台,推动公务接待从“重场面、讲人情”向“重实效、守规则”转变,有助于为基层减负松绑,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是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务实之举。
然而,政策落地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单位和干部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式和工作惯性,可能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软抵抗行为,或转入隐蔽场所接待,或“吃而不付、付少吃多”、或套取下乡伙食补助,甚至出现“不接待不办事、不陪同不配合”的消极怠工现象。若放任此类行为,“零接待”改革非但难以见效,还可能演变为新的形式主义,其潜在危害不容忽视。因此,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基层干部实现从“应付接待”到“主动实干”的根本性转变。
要确保“零接待”制度长效运行,必须多管齐下、系统推进。思想层面,应加强基层干部的党性教育和作风建设,通过典型案例剖析、专题学习讨论等方式,扭转“吃饭才算热情、喝酒才显诚意”等落后观念,推动公务文化回归务实初心。制度层面,要全面梳理和优化公务活动管理制度,细化公务外出审批、备案公示、绩效评估等环节,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扫码备案、云端留痕、过程可溯”,并将“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度”等实绩指标纳入考核体系,让履职情况一目了然,使“躺平者”无处遁形。监督层面,应贯通党内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构建常态化、立体化的监督网络,对违规接待、敷衍塞责等消极行为严肃追责问责,持续释放“有为才有位、无为必问责”的明确信号,确保“零接待”改革落到实处。
“零接待”绝非“零作为”,转变作风更不能成为“转变实效”。改革的关键,不仅在于打破旧有接待陋习,更在于树立主动服务、实干担当的新风。唯有以“零懈怠”的务实作风和扎实过硬的工作实绩作为回应,才能让“零接待”政策行稳致远,真正转化为提升政府效能、赢得群众信任的强大动力。(作者:罗洋洋)
上一篇:稻浪翻滚庆丰年,“三轮”驱动绘新篇
下一篇:莫让“例会”成服务的“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