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例会”成服务的“例外”
更新时间:2025-09-23
浏览量: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9月22日上午8点,广西桂林全州县两河镇便民服务中心和就业服务站大门紧闭,直至9点30分仍空无一人。对此,镇政府工作人员解释是:“星期一早上有例会,都去开会了,大概开到10点多”。这一看似合规的理由,却揭示出基层公共服务中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例会若成为服务中断的“挡箭牌”,公共服务的实效便无从谈起。
公共服务窗口的根本价值在于其可及性与可靠性。两河镇便民服务中心和就业服务站作为直面群众的窗口单位,本应作践行“便民、规范、廉洁、高效”服务宗旨的表率。然而,长达一个半小时的服务中断,反映出公共服务时间易被内部行政事务挤占的现实。尤其值得反思的是,事件发生在星期一上午这一群众办事高峰期。将会议安排在该时段且未设置应急值守或临时引导,显示出服务意识与管理精细度的不足。这种“对内管理优先于对外服务”的思维定式,实质上背离了公共服务的基本承诺。
镇政府以开例会作为解释,也引发我们对基层会议生态的审视。长达两小时的例会是否确有必要?全体干部职工同时参会是否合理?这些问题指向基层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形式主义倾向。健康的会议生态应致力于提升工作效率,而非成为脱离服务一线的理由。当例会需以牺牲正常服务为代价时,其合理性便值得质疑。更关键的是,这种“全员离岗”的会议模式,反映出对公共服务即时性特征的忽视。便民服务中心主要承担行政审批协调、民生事项办理等职能,任何延误都可能影响民众生活。
此次事件还凸显出应急管理机制的缺失。既无人员留守,也未设置临时标识,更未提前发布通知,暴露出基层单位在应急预案方面的不足。在数字化时代,可通过设立临时服务岗、公布紧急联系方式、推广预约服务等方式,妥善协调服务时间冲突。这些措施的缺位,反映出服务创新意识的滞后。而未提前公示会议安排,也有违政务公开原则,不仅给群众带来不便,更会削弱政府公信力。
该事件虽由个案引发,却映射出基层服务单位普遍面临的系统性困境。破解之道,需从理念、制度与技术三个层面系统推进。首先要牢固树立“服务优先”的共识,将保障服务时间视为不可逾越的底线,内部行政事务应灵活配合服务需求;其次应构建刚柔并济的制度体系,既要明确公共服务时间的刚性约束,又要建立应急预案确保服务不间断;同时要善用技术手段提升服务效能,推行“线上+线下”融合模式,通过视频咨询、自助终端等方式拓展服务时空边界。
正因如此,两河镇服务空窗现象已超越个案范畴,成为检验基层服务效能的一面镜子。当群众满怀期待走向服务窗口却面对“空无一人”的场景时,受损的不仅是单次办事体验,更是对公共服务体系的信任。基层单位应以此为契机,重新审视内部管理与对外服务的关系,真正把群众需求置于中心。因为公共服务的价值,恰恰体现在每一个被及时回应的日常时刻中。(作者:陈相)
上一篇:公务“零接待”,作风“零懈怠”
下一篇:作风建设贵在“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