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政治站位是基层干部履职尽责的根本遵循
更新时间:2025-09-24
浏览量: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 “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作为政策落地的 “执行者”、群众利益的 “守护者”,其政治站位的高度,直接决定着基层治理的精度与温度。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基层干部适当提高政治站位,不仅是加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更是破解基层难题、服务群众需求的根本前提。
提高政治站位,首在 “明方向”,需筑牢思想根基。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征地拆迁、矛盾调解、民生服务等事务繁杂,若缺乏清晰的政治方向,易陷入 “就事论事” 的被动局面。基层干部要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刻领悟 “两个确立” 的决定性意义,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 “四个自信”、做到 “两个维护”。这并非抽象的政治口号,而是要体现在具体工作中:在落实乡村振兴政策时,不仅关注经济指标,更要兼顾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确保发展符合党中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在推进基层治理时,不仅追求效率,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的 “急难愁盼” 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让每一项决策都经得起政治检验。
提高政治站位,要在 “顾大局”,需强化系统思维。基层虽处于治理链条的末端,但工作往往牵动全局。部分基层干部存在 “本位主义” 倾向,仅关注辖区内的短期利益,忽视政策的整体性与长远性,导致 “中梗阻”“碎片化” 问题。例如,在推进产业转型时,若只考虑本地短期税收,而忽视区域产业协同布局,可能造成资源浪费与重复建设;在落实环保政策时,若为规避局部压力而 “选择性执行”,则会影响生态保护的全局成效。适当提高政治站位,要求基层干部跳出 “一亩三分地” 的局限,主动将本地工作融入国家战略、省市部署中去谋划,既抓好 “分内事”,也配合 “协同事”,既解决 “当下难”,也防范 “未来险”,以局部工作的高质量服务全局发展的大目标。
提高政治站位,落在 “重担当”,需锤炼务实作风。政治站位不是 “喊出来” 的,而是 “干出来” 的。当前,基层面临城乡融合、基层治理现代化、民生保障升级等多重任务,部分干部存在 “畏难情绪”,面对复杂矛盾时不敢碰硬,遇到风险挑战时不愿担当,本质上是政治站位不高、责任意识不强的表现。适当提高政治站位,意味着基层干部要以 “时时放心不下” 的责任感,主动扛起使命:面对征地拆迁中的历史遗留问题,要敢于直面矛盾,用耐心与细心化解分歧,而非回避推诿;面对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要冲锋在前,以实际行动践行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的理念;面对群众的批评建议,要虚心接受,从反馈中找差距、补短板,把政治担当转化为为民服务的实际成效。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干部的政治站位,不仅关系个人履职成效,更关系党的执政根基是否牢固、群众的获得感是否真切。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基层干部唯有持续提高政治站位,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把准方向,以宽广的全局视野谋划工作,以务实的担当精神破解难题,才能在基层这片广阔天地中,交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优异答卷。(作者:何乐)
上一篇:作风建设贵在“常”“长”
下一篇:基层工作莫扰群众“休憩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