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先锋网
网站首页 前沿动态 社情民意 乡村振兴 群众路线 时代先锋 先锋观察 组工建设 教育之声 先锋评论 今日关注 党建之声 本网聚焦

基层工作莫扰群众“休憩时光”

更新时间:2025-09-25 浏览量:

乡村的深夜,本是村民在田埂劳作的疲惫中睡熟的时刻,一通统计农作物亩数的电话却将其惊醒。这通“赶进度”的电话,表面是履职疏忽,实则暴露部分干部“任务导向”压倒“群众导向”的思想偏差。更警示我们,基层工作再紧迫,也不能突破“不扰群众基本生活”的民生底线,干部作风校准,当从尊重群众休息权这类“小事”抓起。

群众“作息节律”,应是基层工作的“时间标尺”。从古至今,农户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清晨下地松土灌溉,正午田间疏苗除虫,傍晚归家料理家禽、整理农具,高强度劳作后,夜晚休息是恢复体力的“必需品”。干部以“数据上报有时限”深夜致电,本质是将“任务紧迫性”凌驾于“群众生活必要性”之上,割裂“对上汇报责任”与“对下服务义务”。基层工作服务的是有需求、有情感的群众,而非冰冷数据,连“不打扰休息”的基本尊重都做不到,何谈“把群众当亲人”、以作风温度聚民心?

客观看待基层“现实压力”,更需纠正“方法错位”的履职偏差。农作物亩数统计关乎补贴发放、产业规划,数据及时性影响政策落地,干部“想往前赶”的初衷可以理解。但“任务急”不是“轻民生”的借口,“时间紧”不该成“懒作为”的挡箭牌。部分干部陷入“路径依赖”,习惯办公室“电话催报”,而非田间“上门对接”;擅长“行政指令”推动,而非“群众语言”沟通。实则有多种办法可以破解,农忙时用清晨下地前、傍晚归家后的“碎片时间”,到田埂记录亩数并听难题;农闲时通过党群服务中心登记、微信群预约,让群众“按需参与”;对老年农户安排网格员“上门兜底”——办法多少,取决于是否把“群众方便”放心上。

作风建设“细微处”,正是民心向背“关键处”。近年来不少党组织将“尊重群众作息”纳入作风建设,以制度倒逼转变。有的乡镇出台“工作时段负面清单”,明确非紧急情况22:00至次日6:00不联系群众;有的村推行“民生事项预约制”,让群众选办事时间;有的将“工作时段满意度”纳入干部考核,作为群众观念的衡量标准。这些实践证明,只要党组织立“为民”标尺、落“务实”要求,干部就不会在“任务进度”与“群众感受”间迷失,能找到“高效推进”与“群众满意”的平衡点。

乡村振兴是“民心根基”,需靠“民生小事”筑牢。“半夜统计亩数”是工作疏漏,更是干部宗旨意识的“试金石”。各级党组织要以这类案例为契机,加强干部群众观念教育,引导其跳出“办公室思维”,将“对上负责”转化为“对下服务”的柔性实践;健全“民情收集—问题解决—效果反馈”闭环,让干部不仅“不打扰”,更能“主动帮”。

基层干部需牢记,每一次与群众互动都是践行初心的机会,唯有重视“群众休息权”、关注“群众急难愁盼”,才能让基层工作暖到心坎里,为乡村振兴凝聚坚实民心力量。(作者:黄方)

文章来源:四川先锋发布 文章作者:

上一篇:提升政治站位是基层干部履职尽责的根本遵循

下一篇: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新时代青年干部的基层淬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