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牛”勿用鞭打
更新时间:2025-09-26
浏览量:
“鞭打快牛”现象,是当前一些机关单位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其背后折射出的管理理念与机制短板,不仅挫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更制约政府整体效能的提升,事关事业发展大局。
“鞭打快牛”绝非简单的任务分配不均,其本质是管理粗放、激励失灵、担当导向弱化的集中体现。当“能者多劳”异化为“能者过劳”,而“慢者少劳”却固化为“慢者逍遥”,便形成了事实上的“逆向淘汰”和“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这不仅严重透支骨干干部的身心健康与工作热情,导致士气低落、人才流失风险加剧,更在无形中助长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消极氛围,使得部分干部安于现状、不愿担当。破解“鞭打快牛”难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制度机制入手,实现任务分配、绩效评价、资源调剂的精细化、科学化。
一要强化权责明晰,实现任务“精准投放”。严格落实部门“三定”规定,科学界定内设机构及岗位的核心职责边界,压缩职责交叉模糊地带,从根本上减少随意摊派的空间。大力推行重点任务“项目化”管理,明确目标、时限、资源与责任,鼓励通过“揭榜挂帅”、“竞争承揽”等方式,让有能力、有担当的干部主动请缨,变被动接受的“要我干”为主动谋划的“我要干”。建立健全机关工作量常态化动态调剂机制,防止任务无限度向“快牛”堆积。
二要突出实干实绩,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推动考核重心下沉,将宏观的单位绩效有效分解传导至每个岗位和每位干部。将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创新工作方法、解决复杂问题、获得上级表彰等实绩量化体现,使干部贡献度可衡量、可比较。强化考核结果的刚性运用,坚决将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职级晋升、评优评先、教育培训等直接挂钩,对连续优秀、实绩突出的“快牛”给予优先考虑和重奖,对考核基本称职以下的干部严格按规进行谈话提醒、岗位调整甚至降职降级,真正打破“大锅饭”心态,树立“干得好就是不一样”的鲜明导向。
三要注重资源整合,搭建人才“流动活水”。探索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任务池”或“内部人才市场”,对阶段性、专项性工作,打破部门壁垒,实行公开遴选、组团攻坚,既让“快牛”有更广阔的施展平台,也为“慢牛”提供参与中心工作、提升能力的机会。加大干部交流轮岗力度,特别是推动长期在单一岗位的干部进行跨领域、跨层级锻炼,打破能力舒适区,促其“动”起来、“强”起来。
破除“鞭打快牛”之弊,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坚持机制创新与文化引领双管齐下,有效激发每一位干部的潜能与活力,形成“快牛”受激励、“慢牛”有压力、人人争当“奋进牛”的生动局面。(作者:张正)
上一篇: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新时代青年干部的基层淬炼
下一篇:让横向交流祛“虚”求“实”